【人物专访 叶子】我来上外读“理科”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12 浏览次数:2775

【人物专访 叶子】我来上外读“理科”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收集功能和分析能力,穿梭于雕梁画栋,看遍了钟鸣鼎食,见识着诗礼簪缨,嗟叹为庶民黎首;若说有奇缘,后四十回下落语纷纭,红楼残梦恨无期;可若说没个奇缘,今人如何高屋建瓴借东风,数理统计算红楼?

 ●

自古有学者皓首穷经,比较满纸荒唐言,寻章摘句统计文字,以数理知识“演算”红楼作者。更有今人放眼世界,以跨语言比较为己任,深研语言类型学。来自上外语言研究院的二年级硕士生叶子便是其中的一员。


对于叶子来说,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到上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这一路,数学带给他的远不止枯燥的运算——将数学方法巧妙运用于语言学研究,力图以最清晰的方式为我们揭示语言学的背后的规律,他和他的导师一直在努力。


 ▌弃工从文?哦不,弃工从“理”


叶子来自上海,机缘巧合之下与土木邂逅。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对工程设计类课程并不怎么感冒,倒是对基础数理课程更感兴趣。这样一位理工男,是怎么和语言学结下不解之缘的呢?原来,他早先创办“同济沪语文化协会”,为了帮吴侬软语抵抗方言式微的浪潮,便担起传授吴语方言与文化的责任。要教别人首先自己得懂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他开始阅读吴语研究方面的书籍,这些课外阅读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叶子修过同济开设的所有二外课程,接触的语言一多,他发现不同语言的语音与书写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需要表达类似的功能和概念,这使得他对以跨语言比较作为中心任务的学科——语言类型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图为叶子与德国语言学家 Martin Haspelmath


巧合的是,在额外修读了一年的法语强化班中,当时的班主任恰好是上外毕业、语言类型学方向的曲辰博士。曲老师成了他专业上的领路人。为此,叶子一直对他的启蒙老师特别感激。这些经历让叶子对语言学的热爱被彻底地激发出来,大五的时候,叶子获得了推免的机会,放弃了继续攻读工科的想法,把语言学当作了他的象牙塔。


 “跨语言比较”让叶子爱上语言学,可语言类型学和数学似乎沾不上什么边。事实真的如此吗?以类型学中常用的一个工具“语义地图与概念空间”为例。“我一看,这个就是数学里的图(graph)嘛。”叶子兴奋地表示,并打算把语义地图理论的形式化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


他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形式语义学中的类型论和物理量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正像是关于命题的代数运算和微积分;乔姆斯基当初定义形式语法使用的是字符串理论,而用集合论其实也可以给出另一种表述。这些东西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前后鼻音不分的“林学长”?


 “语言学交流平台”又名“林学长”,仿拟“赛先生”,取Linguistic的缩写Ling,公众号是在上海诞生的,上海话有前后鼻音相混的特色,特取普通话中有前鼻音的“林”,一位亲切的“林学长”微信号就这样诞生了。


林学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例如公众号中的《生成句法入门》系列,以经典的“生成语法”为主题,由浅入深,向读者系统性地呈现了“原则与参数”版本的句法理论。这个系列便是团队中一位学长发表的涉及核心语言学的文章,公众号中也有一系列文章专门面向语言学专业新生或者是刚刚接触语言学的人。2016年时他们发布了一篇《语言学开学第一课》,现在依然可以被用作入门的文章以供参考。



叶子说,打理公众号最困难的事情是保证原创文章是在同一个框架下。林学长关注语言学的各大核心领域,而能将这些意见相左的不同流派和领域串起来的,正是数学。“找不到人,那就我们自己写。像一个介绍经验的学长,来阐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他半开玩笑地讲,“林学长”是一位对学术有强迫症的学长,他一直在寻找与自己的语言观相近的同侪。


叶子还组织建立了语言学交流群,里面聚集了全国各高校中语言专业的语言学方向的同学。除了线上交流,他还在松江地区组织过10次线下的“林感沙龙”,邀请青年学者与硕、博士进行学术报告,填补松江校区语言学领域学术活动不多的空缺。除此还有考研答疑群,里面邀请了不同大学语言学专业的学长学姐,为有语言学研究意向的同学答疑解惑。编者也采访了两位在语言学交流群中积极参与的同学,不论是“门外汉”,还是语言学专业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


我是一个对语言学感兴趣的本科生,然而国内没有语言学的本科专业,在学校本科课程中语言学方向的课也很少。对我来说,加入这样一个语言学学习小组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机会,让我能直接跟语言学专业的学长学姐乃至老师们交流。群里的讨论、分享的资料,还有线下的报告与讲座等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德语语言文学2015级本科生裴仁昊


我是上外的一名心理语言学方向硕士。加入语言学小组,在工作坊的讲座和线上讨论中,我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通过对比类型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区别和共性,发现二者在很多地方可以结合研究,为以后我可以进行跨方向实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6级硕士生 陈艺苑


 ▌当数学碰撞语言学


 “很多人误会了数学,”叶子解释道,“数学不一定研究‘数字’或‘数量’,而是研究抽象的结构关系的学科。很多人把定量研究当作了数学的全部,这是片面的,在语言学核心的语法语义领域,主要用的是离散数学的知识。但统计学也非常有用,是所有实证科学的基础。”


但他并非只关注枯燥的理论,也关心使用中的活语言。他目前在研究英语的pro-drop(主语代词脱落)现象。“以前一说起英语都认为是个典型的非pro-drop的语言,意思就是说每句话都必须要有主语的。但我在看美剧时发现并非如此,于是自建了一个语料库来进行验证,并写成论文。” 他认为,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往往来自生活中,比如平时看美剧、日剧、韩剧都可以发现很多有趣、新颖的语言现象。


叶子认为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语言学理论,有利于和计算机处理相结合,比如和著名的“生成语法”相爱相杀,让很多研究者变成了乔姆斯基的“脑残粉”或是“生成语法一生黑”。而叶子则持一种毁誉参半的态度。他认为早期的形式语法已经被计算机科学拿去应用,成为当下很火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正是因为其使用了形式化的数学工具;中后期的应用却不多,则主要是由于形式化程度不高。



10月份的静湖读书会上,叶子做了一场题为“当数学碰撞语言学”的讲座,给文科生讲数学,用实践证明了仅仅通过介绍一些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就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一些复杂的语言学概念,事半功倍。“夯实数学基础,告别“前牛顿时代”,这也是语言学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潮中不被淘汰的生存道。”


策划:SISU新媒体中心

采访:李偲偲、刘宸、陶钦忆

文案:刘宸、李偲偲

编辑林嘉琪

责任编辑:李舒越、刘宸